• 动态详情 DYNAMIC DETAILS

    • 当前位置:首页 》 教学设计 》 动态详情

    名师教学设计《雨霖铃》教学设计谢红霞

    发布时间:2017-09-01 09:41  信息来源:榆林二中  作者:  阅读次数:1944 次  字体大小: |

     

    教学目标

        1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

        2、理解“景中见情、缘情设景”的艺术特色。

        3、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。

        4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,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。

    教学重点和难点

    1、以读带析,在朗读中体味《雨霖铃》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。

    2、深刻体会《雨霖铃》的情景交融、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。

    3、品味鉴赏美段名句。

    教学过程

        一、新课导入

        江淹有一名句,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。”(《别赋》)我国古代以“离情别意”为题材的诗词很多,香港人把《游子吟》摆在“十大唐诗”之首,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、朴素,却真挚、动人。现在,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。

        设计说明: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,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,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,激发兴趣,创设情境。

       二、诵读课文,为鉴赏做准备

       1、试读:注意语调、语速及感情基调。标出不理解之处。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。

       2、听读、比读: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?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?为什么?

       三、知识积累

       1.柳永简介(学生交流)   2.创作背景(学生交流)

       四、整体感知

       1)全诗写了什么内容?抒发什么情感?

       提示:“多情自古伤离别”, 词以“伤离别”为主线。写离别,抒“伤”情。

       2)锤炼诗眼: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(可结合背景,知人论世)

       该句在诗中为“过片”,承上启下,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,为全词“诗眼”。而且本句由伤离别——自古伤(见下)——多情更伤——秋更伤(见下)——清秋更伤——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“那堪”“伤离别”的情感,表达细腻,情感凄苦,感人至深!

       自古: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,所谓“生离死别”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,远行多半走水路,行程往往成年累月,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,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、山重水复、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。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、流放,或为生活所迫,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,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。

        清秋: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,百花凋零的季节,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,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,经常与“愁苦悲凉”的感情联系在一起。先秦的宋玉在《九辨》中说:“悲哉,秋之为气也!”南宋吴文英在《唐多令》中说:“何处合成愁?离人心上秋。”而曹雪芹在《秋窗风雨夕》中则说:“秋花惨淡秋草黄,耿耿秋灯秋夜长。已觉秋窗秋不尽,那堪风雨助凄凉。”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。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,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。

        抒情手法:直抒胸臆。

        五、合作探究赏析(理解文句 ,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)

        分析角度提示:

    . 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(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)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 开首三句道出时间、地点、景物。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:元代的卢挚在《沉醉东风》:“冷清清暮秋时候,衰柳寒蝉一片愁。”宋代词人晏几道在《采桑子》:“一寸愁心,日日寒蝉夜夜砧。”

        长亭: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,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。当时是十里置亭,也叫“十里长亭”五里一短亭。

        李白《菩萨蛮》“平林漠漠烟如织,寒山一带伤心碧。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  玉阶空伫立,宿鸟归飞急。何处是归程,长亭连短亭。”

        李叔同《送别》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一瓢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”

        2.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(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)

        3.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(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)

        4. “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” (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、色彩感入手体会“念”而难舍的情感) 

        5.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晓风残月”(注意从白描手法、想象虚写、景语皆情语、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)明确:杨柳离,晓风冷,残月缺,更酒醒。

        6.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(注意抓想象、反问、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!)

        六、总结

        柳永多作慢词,长于铺叙。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。上片纪别,从日暮雨歇,送别都门,设帐饯行,到兰舟摧发,泪眼相对,执手告别,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,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,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。下片述怀,承“念”字而来,设想别后情景。‘多情自古伤离别,那堪冷落清秋节。念宵酒酲何处,杨柳岸、晓风残月’。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,‘今 宵”二句,乃就上二句意染之”。“今宵酒醒何处”,遥接上片“帐饮”,足见虽然“无绪”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; “杨柳岸、晓风残月”,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,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。“此去”以下,以情会景,放笔直写,不嫌重拙,由“今宵”想到“经年”,由“ 千里烟波”想到“千种风情”,由“无语凝噎”想到“更与何人说”,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“相见时难别亦难” 的不尽愁思。以“离情”为线索,用白描、铺叙、点染的手法,情景交融,虚实相生。

        七、作业布置

        1  背诵全词。2  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,比较鉴赏。